随着《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24)的发布,脱氢乙酸钠这一在面包和糕点中广泛使用的添加剂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脱氢乙酸钠是什么?对人体是否有危害?食品添加剂还能不能吃?
一、脱氢乙酸钠是什么?
脱氢乙酸钠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主要作用是防止微生物增殖,延长食品保质期。它对酵母和霉菌的抑制效果特别好,因此经常用于预包装的糕点、面包和其他容易长霉的加工产品中。脱氢乙酸钠易溶于水,无色无味,不影响食品的色香味,且在加热过程中保持稳定。此外,脱氢乙酸钠是继苯甲酸钠、尼泊金、山梨酸钾之后又一代新的食品防腐保鲜剂,对霉菌、酵母菌、细菌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广泛应用于饮料、食品、饲料的加工业,可延长存放期,避免霉变损失。其作用机理是有效渗透到细胞体内,抑制微生物的呼吸作用,从而达到防腐防霉保鲜保湿等作用
二、新国标为何对脱氢乙酸钠使用范围和使用量作出调整?
新国标的实施意味着脱氢乙酸钠在面包、糕点等7类食品中被全面禁用。这一调整是基于对食品添加剂安全性的重新评估,以及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以确保食品添加剂的累积摄入不会超过安全限值。尽管脱氢乙酸钠的急性毒性属于低毒,但在正常饮食中,人们摄入的脱氢乙酸钠量远远低于可能导致中毒的水平。不过,有动物实验研究显示,多次大量食用脱氢乙酸钠,可能造成动物取食减少、体重下降、凝血能力下降、肝肾组织变化等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脱氢乙酸钠并非被“禁用”,它依然是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可以用在腌渍蔬菜、发酵豆制品等食品中。这说明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合理使用脱氢乙酸钠依然是安全的。
三、食品添加剂还能不能吃?
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我国现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中,对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用量、范围以及食品添加剂本身的质量规格、生产食品添加剂的卫生规范、食品添加剂标识等都作了系统的、严格的规定。食品生产者按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定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不会造成健康危害。
为保障公众健康和食品产业发展,我国对食品添加剂一直实行严格的准入和淘汰机制,开展持续、动态的跟踪评价,不断调整其使用范围和使用量,并对部分物质禁止使用,应当科学、理性看待标准的调整。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